永續共益:企業與社福團體的共創之路

打破『公益』框架,走向雙贏『共益』

ESG已是企業經營的顯學,現今的企業不光只要替股東創造更大的利益,還要兼顧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才能建立正面形象,贏得認同。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企業常以捐贈金錢或物資等公益作為落實CSR,更好的做法是,結合核心本業,與社福團體建立長期的合作目標與計畫,讓單向「公益」成為雙贏「共益」,創造永續影響力。

企業應將社福團體視為創造共享價值的長期夥伴,而非需要幫助的弱勢團體,讓單向「公益」成為雙贏「共益」

隨著ESG永續議題的蓬勃發展,利害關係人對企業投入社會公益的期待也日益提升,金管會更擴大上市櫃公司ESG資訊揭露範圍,並要求2025年起,資本額20億元以下公司亦須編製永續報告書,揭露相關作為。

根據台灣董事學會 <2022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 統計 ,企業最常見的公益模式仍以捐款為首(82%),物資捐贈次之(64%)。然而,解決社會問題需要的不只是經費,獲得最多募款的項目,不一定是最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項目,可能只是行銷活動成功或故事動人的結果。

為了最佳化企業投入社會公益的效益,企業應將社福團體視為創造共享價值的長期夥伴,而非需要幫助的弱勢團體,建立長期的合作目標與計畫,讓單向的社會「公益」成為雙贏的社會「共益」。

四個面向與社福團體創造共享價值

I.找出核心本業與社會議題的交集

為了創造共享價值,企業在規劃社會參與模式時,可以由本業出發,從受公司營運影響的利害關係人或與品牌承諾相關的社會議題著手,找出非自己不可的共益模式,有策略的回應社會需求。

以新竹物流與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合作的「愛的書庫公益托運」計畫為例,基金會原先的計畫是由各班級老師到各據點搬書借閱,專案的成功仰賴老師們的支持與投入,而新竹物流發現這正是其運送的「本業」可以發揮關鍵影響力的機會,因而在全台物流系統中導入台灣閱讀的借閱系統,由司機將A老師的書送到班級,下個月這些書輪到B老師班級共讀時,再由司機到A老師班級取貨,運送到B老師班級,讓整個借書、還書流程更為順暢,也因為每箱書本身都算一件貨物,司機們不需要為了企業善行額外加班或增加工作,讓企業善行成為送貨日常的一部分,也為「愛的書庫公益托運」專案成為能系統化運作的可持續專案。

II.設定兼具「廣度」與「深度」的長期目標

社會影響力的大小,在於能否結合其「深度」與「廣度」,多數企業在投入社會項目時都會設定如投入金額、幫助的社福家數、參與人數等聚焦「廣度」的目標,不過,社會共益強調的是為雙方創造共享價值,能夠接觸到廣泛受眾或是獲利賺錢並不等同於發揮社會影響力,因此,企業除了衡量單方面投入的資源外,更須為合作的社福團體或社會議題本身的進展設定可衡量其影響力的「深度」長期目標。

湯姆鞋(TOMS Shoes)的「買一送一」計畫行之多年,主打消費者買一雙鞋,湯姆鞋就捐一雙鞋給有需要的婦孺兒童,讓消費者在選購時也能做愛心,至今已送出6000多萬雙鞋子,以投入的資源、捐出的鞋子數量來看,似乎幫助到非常多的婦孺兒童。然而,研究結果顯示,捐贈鞋子並沒有改善貧窮狀況,甚至沒鞋子穿的兒童也沒有減少,當地製鞋商更因銷量減少而受威脅。

這便是只有「廣度」(6000多萬雙)卻缺乏足夠「深度」的例子,好在湯姆鞋知道後決定轉向,還是繼續捐鞋子,但是盡可能在當地製造,建立地方產業,以創造就業機會,並讓捐贈物品更多樣化,如眼鏡、乾淨用水等,為社區提供更多需要的物資。

III.從小規模做起,快速迭代演進

企業的社會參與專案就和其他商業專案一樣,每個做法都有其背後的假設,假設提供培訓有助提升就業機會,假設提供平板就能改善偏鄉教育不平等,假設免費提供某項物資,對方就會願意使用。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多數企業的社會參與並未持續追蹤目標對象的進展,以及當初的假設是否確有其效果。      

為了實現長期目標,無論企業以何種方式投入社會參與,應先設計最小可行方案,事先記錄欲測試的關鍵假設、預計搜集哪些資料或數據,並設定可衡量的成功指標,以小規模做測試,再演進擴大,讓企業善心與資源能夠獲得最有效的運用。

IV.持續衡量實質影響力

社會參與專案常以投入的金額或是參加人數為指標,然而,金額或人數只能反映出活動是否熱絡,並不等於專案的實質影響力,因為只要投入大量的預算與時間,自然會觸及更多的人,發揮更多影響力,即便是再漂亮的數字,有時僅僅是因為有些人很會行銷或是說故事。

以產學合作培訓人才為例,企業常會將投入多少預算、多少時間、培訓多少學員視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力,然而,若要衡量培訓專案的實質影響力,真正的重點在於:他們是否能學會專業職能?進入企業就業的比例高低?以及此模式是否可持續運作,持續為社會貢獻?

企業的社會共益專案應個別檢視,訂定可衡量實質影響力的管理指標,透明化的資訊展現,以期投入有效的資源,持續極大化對社會的價值,如此才能形成有意義的合作優勢,成為擴大影響力的真正途徑。

透過聯合共益,找出自己的社會參與模式

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可以透過參與「聯合共益」模式,用較少的成本,尋找適合的項目,發揮更大的綜效。

「聯合共益」模式由善心企業家領導,連結企業力量,並結合人才培育,協助社福團體,是一個四方的善意任務,互利互惠的共益平台;聯合共益旨在結合多方力量,讓一個對的項目可以讓適合的人看到,吸引更多人共同參與企業社會責任(CSR),讓社會資源做最佳使用。

聯合共益 實例篇

設計可持續性模式,成為企業陪跑夥伴

小善共益協會以回饋社會為宗旨,媒合各界社會資源,創立有效互惠之平台,捐助公益,協助弱勢團體,致力於匯集每個人的小善力量,成為得以幫助社會的正向能量。

實例I:小善共益晚宴

過去兩年受到疫情影響,在2024年3月小善團隊終於迎來了重啟聯合共益晚會的時刻,本次晚宴由7位善心企業桌長(葡萄王生技、冠軍磁磚、和成欣業、中國砂輪、奇士美化粧品、亞勝化學、心寵星)介紹值得幫助的社福團體,讓其有機會被更多愛心企業認識,現場超過50家企業、上百位貴賓出席參與,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讓大家看到需要幫助的項目,推動更多人積極參與CSR的實踐。小善團隊深信,只有當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善用社會資源,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實例II:種子人才培訓計畫(STP)

種子人才培訓計畫(Seed Talent Program, STP)迄今邁入第11年,透過系統性培訓,由企業導師帶領,公益教練(CEO)從旁指導,執行企業實務專案,從實作中培養優秀上進的大學生在進入職場前,成為具有正確「做人態度」及「做事方法」的人才。

No.企業名稱專案名稱
1華南商業銀行(股)公司青銀共好 美好生活
2佳格食品(股)公司以愛烹飪,用健康食品關懷弱勢兒童
3饗賓餐旅事業(股)公司愛的饗宴,溫暖零距離
4大亞電線電纜(股)公司阿塱壹古道環境保護、阿塱壹壹貳山計畫
5緯創軟體(股)公司國際人才永續生態圈
6邁達特數位(股)公司設計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解決企業人工擷取數據的痛點
7研華科技(股)公司你的科技書僮
8玩美移動(股)公司玩美相機紅包袋創意行銷與SEO策略
9奇士美化粧品(股)公司T-Dimensional Beauty 保養哲學
第21屆種子人才培訓計畫合作專案

實例III:小善福袋

由小善團隊於2022年3月發起,邀請企業家一起響應(捐產品或捐款),募集孩童所需物資,讓200位特殊境遇家庭的孩子們,能有個倍感溫暖的兒童節。

企業的社會參與不僅僅是善心的表現,更是企業文化、品格與精神的真實體現。透過積極參與社會共益,企業可以展現對社區和社會的責任感,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也凝聚內部員工對組織的認同感。我們相信,不論企業規模的大小,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社會參與模式,共創好社會美好